今年夏糧成熟收獲期較往年略遲,茬口縮緊給水稻適期高質量栽插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當前,全省水稻陸續進入栽插期,各地要強化組織領導,及時協調做好農田用水和耕種機具調度,保障水稻播栽工作有序推進。要組織發動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指導服務,全力助推高質量整地、高質量栽插、高質量田管等關鍵措施落實,促進秧苗早發快長,為建立高質量群體起點打下良好基礎。
一、高質量整地,做到田平、泥軟、肥勻
按照“寧可田等秧、不可秧等田”原則,搶茬口抓時節,做到前茬收獲一塊耕整一塊。秸稈全量還田地塊,留低茬(高度≤15厘米)機收,秸稈切碎長度≤5 cm,均勻拋撒勻鋪于田無成堆,深耕深旋(深度15~20 cm,有條件的深耕20~25 cm效果更好)、精整平地。灌淺水泡田后起漿耱平,做到田面平整(高低落差≤3厘米),秸稈均勻掩埋(埋沒率≥90%),表土上爛下實,田表潔凈、土肥相融。水田整平后需沉實,沙質土沉實1天,壤土沉實1~2天,粘土沉實2~3天,待泥漿沉淀、表土軟硬適中、作業不陷機時,保持薄水機插。結合耕整地,要施足基肥,一般每畝施入基肥8~10kg純氮、純鉀4~5kg,提倡施用緩混肥、配方肥,麥秸稈全量還田地塊要適當增加速效氮肥,滿足秸稈腐解耗氮需求。栽插前還需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技術意見做好雜草封閉化除處理。
二、高質量移栽,做到適期、適齡、栽足
今年夏糧小麥成熟收獲較去年晚2~3天左右,各地要指導農戶搶抓農時,做好搶收搶種工作,積極協調供水時間、耕整地機具、插秧機具、作業機手,防止出現“秧等田、田等水、秧等人”等現象,爭取6月底前移栽結束。適宜移栽時間蘇南地區宜在6月20日前,蘇中、蘇北地區在6月25日前,力爭不栽少栽7月秧。
“適齡”是機插標準壯秧的重要指標,不同種植方式要根據適宜移栽秧齡大小,科學安排移栽期,確保適齡適期移栽。毯苗機插一般3~4葉(秧齡20天左右)、缽苗機插一般4.5~5葉(秧齡25~30天)、手栽稻一般5~6葉(秧齡30~35天)、拋秧一般4~5葉(秧齡20~25天)。毯苗機插秧苗秧齡彈性較小,對于茬口銜接較緊、可能出現超秧齡的秧苗,要提前采用控水旱管、適量噴施多效唑等措施加以調控,盡可能減少超秧齡移栽。堅持薄水(花斑水)栽插,精確控制栽插深度(2cm左右),促進快活棵、早分蘗。移栽前2~3天,使用內吸性藥劑開展秧田用藥,做到帶藥移栽。帶肥機插須提前調試施肥裝置,密切關注下肥情況,保持平穩勻速前進,確保施肥均勻不漏施。
根據種植方式和品種類型,綜合考量秧苗素質、栽插時期等因素,選擇確定適宜移栽密度,栽足基本苗數。毯苗機插,分蘗能力強的常規粳稻品種,行株距選擇30厘米× 13厘米,畝插1.7萬穴,每穴3~5苗,基本苗6.0~8.0萬/畝;分蘗能力弱的常規粳稻品種,行株距選擇30厘米×11厘米或25厘米×13厘米,畝插1.8~2.0萬穴,每穴4~5苗,基本苗8.0~10.0萬/畝;雜交粳稻行株距一般30厘米×14~16厘米,畝插1.4~1.6萬穴,每穴3苗左右,基本苗4.5萬/畝左右。缽苗機插,采用新型寬窄行(23厘米+33厘米,平均行距28厘米)水稻缽苗插秧機的,常規粳稻品種株距選擇12.4厘米或13.2厘米,畝插1.9萬穴或1.8萬穴,每穴4苗,基本苗7.0~8.0萬/畝。手栽稻,常規粳稻行距7.5~8.0寸,株距4.5~5.0寸,基本苗9.5萬/畝左右;雜交稻行距8.5~9.0寸,株距4.5~5.0寸,基本苗8.0萬/畝左右。拋栽稻,一般畝拋1.8~2.0萬穴,基本苗7.0萬/畝左右;適期拋栽且分蘗性較強的品種基本苗可適當減少,拋栽期延遲且分蘗性弱的品種基本苗要相應增加。
三、高質量田管,做到早管、早發、快長
移栽后,密切關注田間苗情,及早查缺補漏,統籌肥水管理,做好大田化除,切實抓好一栽就管工作。查缺補漏盡早盡快。及時關注田間秧苗情況,盡早開展查缺補漏,如大田斷壟或缺棵5%以上(高產田3%以上)時,應在栽后一周時間內全田勻苗補缺,確保足量基本苗數。選擇代表性秧苗落實葉齡標記,定點追蹤苗情長勢,記載苗情數據,掌握群體生長動態。肥水調控科學合理。水稻移(拋)栽后,堅持薄水活棵、適時露田、濕干交替,促根系下扎、分蘗早發。活棵返青后,及早施用分蘗肥。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,一次施用。直播稻,播后保持田間濕潤,確保一播全苗勻苗壯苗;2葉1心建立薄水層,早施斷奶肥(一般畝施尿素5公斤),4~5葉期施促蘗肥(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)。對于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塊,在分蘗肥施用后1周可據苗情補施平衡肥,一般畝用尿素3~5公斤。對于麥秸稈還田量大的田塊,要多次脫水露田通氣,增加土壤含氧量,加快秸稈腐熟,促進根系發育,防止僵苗。大田化除預防為主。堅持預防為主,運用物化結合的防治手段與精準施藥配套的飛防技術,用藥時間、用藥種類、用藥數量要嚴格按照植保部門的配方和技術要求操作。對移栽期遲、秧苗素質弱或僵苗田塊,可通過肥水調控或噴施生長調節劑,促苗情轉化。
此外,各地要認真落實直播稻控減工作,宣傳直播稻的生產風險,加大育插秧政策引導,大力倡導機插秧。對于確因水源不足等原因而種植的直播稻,要加強技術指導服務,選用當地熟期早、抗倒能力強、綜合性狀好的常規粳稻品種,采用機械(條、穴等)精量直播,播量控制在4~5公斤/畝,基本苗7.0~9.0萬/畝,提高直播質量。